时间:2022/7/11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hiliao/210410/8833646.html

过年期间开播的电视剧《假日暖洋洋2》,剧中有一幕,程蔓(刘涛饰)冒着漫天风霜,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中,小心翼翼地前进;那一身厚重的军大衣,穿在这位风投界尖子的身上,顿觉我见犹怜,刘涛这一身军大衣,真是美出新高度。

剧中的军大衣,厚实而宽敞,穿在身上,外出可御严寒;盖在身上,睡觉可保温暖;垫在椅子上,居家可当毛毯;

此外,因采用厚厚的棉料做成,军大衣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,十分耐用,哪怕是刮蹭摔倒,也不轻易擦破受伤,一件军大衣往往能穿10来年,曾一度深受勤俭的国人青睐。

在我国,军大衣已经成为一种特色服饰,影响深远。

提起军大衣,就不得不提到大不列颠,毕竟那才是它的发源地。

大不列颠维多利亚时期,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,贵族圈子里开始兴起一种叫“夫拉克外套”的衣服。

这种衣服,将原来复杂麻烦的宫廷礼服,化繁为简,以提高生活效率,应对紧凑忙碌的生活节奏。

到了20世纪初,大不列颠设计师巴宝莉,将“夫拉克外套”进行改良,进一步去除多余的设计,增强御寒保暖功能,更加注重出行和工作的便利性。

这种“巴宝莉式大衣”面世后,很快成为大不列颠军队的专门军服款式,并在西欧军政界流行开来。

当然,在传播过程中,各国也对这种大衣作出不少改动,适应自身的发展;有的注重仪式感,加上双排扣;有的地处高寒山区,便增加围脖护领。

渐渐地,形成了现代军大衣的雏形。

那么,军大衣是什么时候,历经重洋,漂洋过海来到我国落地生根呢?

这就不得不感谢袁世凯。

清朝末期,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时,不光引入了西方军训模式,还引入了许多西欧军衣制式。

“一战”期间,袁世凯发现,许多西欧军队都穿着这种大衣。大衣保暖又轻便,大大地缩短了队伍整列的时间。

战后,为了提高北洋新军的机动力,袁世凯命裁缝按照国人的体格标准,将西欧的军大衣改造成适合国人的新型军服。

彼时,北洋新军所穿的军大衣,已初具现代中式军大衣的影子。

然而,制作一件军大衣,需要大量的棉花。

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以前,我国一直处于战乱时期,工农业及经济的发展,十分落后;在当时,军大衣可算是贵重之物。

各方军队里,军大衣也只能够配给有一定军阶的将领;因此,尽管有一定程度上的流行,但并未得以普及开来。
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社会稳定,工农业迅速发展,经济逐渐活跃,军大衣才得以逐步普及。
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在我国许多落后地区,当兵是年轻人为数不多的出路,身披戎装便成为他们的向往。沉稳庄重又不乏威猛的军大衣,便成为纯真少年们不懈追求的动力!

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,随着军制改制,军队更新御寒装备,逐步淘汰了厚重的军大衣。

虽然军大衣退役,但它进入民间后,一下子成为了老百姓趋之若鹜的“便服”。

在那物资缺乏的年代,军大衣甚至能成为走亲访友的贵重赠礼。

后来,因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,军大衣也开始从军绿色向多色彩发展。

从干部到农民,或深蓝、或浅棕,各式各样。军大衣更是成为了国人衣柜中,不可缺乏的一件衣服。冬天的时候,许多人都会穿上一身军绿色的大衣,暖身又时髦。

军大衣搭配毡绒帽,更是一度成为国人的穿衣标配。

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,各种新式御寒材料陆续面世。

各种采用新式材料制作而成的羽绒服、风衣相继出现。更轻便、更保暖的服装取代了厚实沉重的军大衣,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军大衣,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。

但它并没完全销声匿迹,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存在意义。

如果你经常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939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